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不如春天妩媚、烂漫、勃勃生机。秋天亦不如夏天繁茂、热烈、蓊郁葱茏。一阵春风一阵暖,一场秋雨却一场寒。秋天是霜雪的伏笔,秋天是严冬的序曲。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天万物凋零,世间一片萧索衰败之景。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不被待见的,“秋后问斩”、“多事之秋”、“老气横秋”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即是明证。从汉字“愁”的构成来看,就是在“心”上加个“秋”,足见古人对秋天的厌恶。
“秋后问斩”作为我国古代刑罚中的一项制度,据考证其意思最早来自《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古代的科学文化落后,古人们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外还存在着一个万能的造世主(至今民间都有“老天爷”这种说法),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天意。不仅设官、立制要与天意和谐,刑杀、赦免也概莫能外。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甚至还创造出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应当与春、夏、秋、冬对应,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自汉代后,“秋后问斩”制度逐渐在各朝施行,这更为死寂的秋天增加了一丝肃杀孤绝之感。
除了官方,古代的民间老百姓对秋天亦是“未怀好意”。我国是农耕民族,经过了春夏的艰辛耕作,秋天应是收获的季节。而稻谷收割时需要晴朗的天气,以便晾晒打场。但入秋后,秋雨却往往连绵不绝。此般阴雨轻则会导致谷物籽粒空瘪,品质下降,重则会造成谷粒发芽,霉烂变质。秋季的收获是老百姓全年口粮,一旦遭遇不测,则肚子将难以填饱。足见,多事之秋的确是古代老百姓的生死存亡之秋。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总带有“悲秋”情怀,他们多喜欢借秋景之凄来表现自身处境的沉郁悲凉。如杜甫在生活困窘,疾病缠身之时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望见了萧瑟的秋江景色,不由百感交集,吟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句,以倾诉其对国难家亡,身世飘零的无尽凄楚之感。又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中秋之夜伴着孤灯明月,凄然把盏,忽然心生苦闷,落寞忧伤,不禁呼出了那一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以感慨浮生若梦,以感概人生太多的无奈与迷惘。
虽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但我仍深爱着这个季节。
你看,那如珠的秋露,似情人的泪滴,惹人怜惜,仿佛在向你耳语,为你吐露一个芬芳的秘密。一颗颗,一颗颗地被那似绿还黄的小叶轻含,明澈纯净,足以洗濯那些蒙垢的心灵。
你看,那动人的秋林,像一块块五彩调色板,点点的红,淡淡的绿,片片的黄,层叠浸染,映着落日,衬着溪流,酡红如醉,溪水如歌,世上最美的油彩画已印在你眼底。
你看,任凭夏天再怎么花团锦簇,盛气凌人,仅是那一场秋雨,就足以退去它聒噪的气息,还世界以澄净清新,这仿佛在昭示着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的哲理,警示人们要常怀敬畏之心、谦卑之心、感恩之心,不肆意妄为,不骄纵轻狂,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你看,那瑟瑟的秋风,浩气威严,正义凛然,如一位从不偏私的执法者,吹落残花败叶,绝不姑息流连;如一位历练万生的造物者,让能饱经风霜者生,让不堪一击者死。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一尘不染。
秋天,远离了春的蓬勃,夏的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秋天,飘逸洒脱,旷达淡泊,像一位隐逸山野的老者,得失早无意,宠辱已不惊。
秋天,清人神思,发人深醒。功名利禄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样唯美的秋,如此高洁的秋,难道你不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