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之《从神话到历史》
《中国的历史》丛书是日本知名出版社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共计十二卷,每卷的撰写者均系日本学界的一流学者。丛书在中国出版了前十卷,时间上从上古神话时代跨越至中国民国,第十一卷《巨龙的胎动》和第十二卷《中日关系史》在引进时被舍弃。
《从神话到历史》是该系列丛书的第一卷,内容远溯及一二百万年前,主要讲述了从中国远古时代到夏王朝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该书的作者——日本九州大学的宫本一夫教授并非一位历史学家,而是一位考古学家。这决定了本卷的两大特征:第一,作者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以考古学的话语成书,以考古成果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的无地字书,即使在“神话时代”这富有浪漫主义的语境中亦坚持以手铲作严谨甚至于呆板地考据,全无半点天马行空地解读,凸显了日本人治学之严谨,同时也使本卷学术味十足,略显枯燥,与其说该卷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本考古报告;第二,考古学以手铲阐述历史,特别是对于没有足够历史信息的文书类资料出土予以证实的时代,更着重于在长时间跨度与宏观视野下考察、阐述历史发展,而拙于对精确历史事件的评述、剖析。所以我们看到,第二至十卷所述历史跨越三千年,而第一卷则溯及一二百万年前。但即使历史跨度如此之长,其中详略亦十分严谨地进行了区分。如无证据验证的“神话时代”,作者在作了“历史传说化”、“真实性变得暧昧模糊,很难加以确证”的分析之后,只用数十页一笔带过,而更多地着墨于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与扩散、区域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区域交流与社会统合以及初期王朝的出现与扩大上。
本卷共计416页,分十章,此处摘取几个异于我们一般认识的观点,以窥该书之妙趣:
第一,五帝、三皇、盘古等上古神话是否历史?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上古神话通常是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来讲述的。但宫本一夫谈到,对于这些“神话”,并未有同时代的文献史料保留下来,即便史书(如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涉及该时代,因编纂时所涉及的年代已很久远,因此通常被看作传说,其真实性难以确证。如就五帝的说法,有的日本学者就明确提出并不真实,而系基于战国时代以后成立的五行学说产生。但是,脱离神话的内容,神话本身即意义,它反映着记述神话当时的时代价值观。比如,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伏羲、女娲、盘古等神话,至唐代却补写了《三皇本纪》,这表示汉代后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及世界诞生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表述王朝和家系的正统性而产生,传说的体系化正是这种情势下的必然产物。
第二,农业是狩猎采集的进化阶段,农业促成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确立?我们的通常认识和所受历史教育正是如此,宫本一夫则提出,在中国大陆,随着最终冰期的结束、气候转暖,之前作为狩猎对象的大型动物随之灭绝,人们开始把小型动物及植物资源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获得食物的方法随之转变,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并从而完成了狩猎采集向定居社会的转变,进而促成了农业的诞生。同时,定居生活为女性提供了安定的育儿期,带来了妊娠间隔的缩短,人口因此激增,社群规模随之壮大。
第三,夏王朝是否实际存在?夏王朝是否存在,是否相当于考古学界所称“二里头文化”,一直以来是学界争论的问题。宫本一夫提出,与其争论上述问题,不如对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了王朝所应有的社会进化水准加以客观论证。该卷中,宫本一夫谈到,从文献的角度,这一点属于无法判断的范畴,经诉诸考古手法验证,二里头文化即夏王朝,夏王朝确实曾经存在。但同时,他强调,这并不等于说后世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关于“夏王朝”的内容因此得到了证实,更不能说,由此证明了二里头文化具备了王朝应有的政治体制,它在政治上的社会进化还未达到确立强有力的王权阶段。综上,应将所谓夏王朝定位为初期国家形成期或萌芽期,而正式的初期国家阶段则是始于商王朝的统治。
我们读过不少中国人自己书写的中国史,亦读过《全球通史》等着重于整个人类社会视域,在同一历史时间横向对比不同区域历史进程的历史书,外国人写中国史的也太多,但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以区域文化的视域、严谨治学的态度所系统书写的中国历史,殊值一读。我们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历史,在日本人的视野中是何模样,倾听一下不同的声音,不亦乐乎。同时,读日本人书写的中国历史,不但能够更加全面和理性地进行自我认识,亦是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人治学的方法论,开阔眼界与增长学识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