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篾匠
自古以来,篾匠与竹是分不开的。
南方的竹遍地都是,一笼一片、一高一低,分布在房前屋后、坡上坡下、山里山外。重庆地区的竹不但随处可见,而且品种丰富,在乡村人的眼中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与生俱来,无论人住到那里,它就生长到那里,通常只要是个老院子,就一定被竹包围。
竹的种类繁多,我们常见的有:慈竹、茨竹、斑竹、南竹、水竹、淡竹、苦竹等,我们生活中一般用于竹编的都是慈竹,其生长期一般只有三五年,第一年从出土的幼竹,长到成材的毛竹,大约需要三个月,两三年的竹发笋最强,到了五年以上则逐渐进入老化阶段,用于竹编最合适的是生长两三年期的竹子。
竹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初约算了一下,用于日常生活用具的有:装粮食盛东西用的箩篼、竹篮、背篼、簸箕、撮箕、箢篼、提篼、麻篼、笆笼、虾耙、栏鸡栏鸭栏菜园的竹箦箦。用于生产的围席、耥席、付篼、扁担。用于灶台上的刷笆、蒸笼、蒸盖、蒸格、筷子。用于起居的蔑席、椅凳、凉板、床笆箦、凉衣杆,以及茅草房等都是竹制作的,它能就地取材、用途广泛,易于造型,并原汁原味走入人民生活中。
在我小时候那个年月,竹与我们朝夕相处。儿童时骑过竹马,也挨过竹蔑片,捞过竹叶,抽过竹叶芯,也被竹的笋壳毛刺过,火辣辣的痛。可以说每天进出都要穿过竹林,也从来没有留意过竹。
竹在过去的岁月里,是朴素的生活信念。在那个斗私批修的日子,坚决打击投机倒把分子的年代,如果那个篾匠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专门从事竹编手艺是要挨批斗的,甚至抓起来游街示众。
我的老丈人姓燕,听其祖上三代都是竹编高手,到他这辈几弟兄中,只有他一人能干篾匠活,其下辈有一独子,连一个蔑圈圈也不会挽了。
老丈人是个热情忠厚的篾匠,几天不摸竹蔑手就发痒,但也只是在农闲时,或旁晚来临后,人们都去乘凉休息时,他才去自家分得的那几窝竹子里,砍上几根回来,编制一些筲箕、簸箕类的,赶集的那天拿去卖了作为家里的零用钱。为了赶季节,每年腊月的时候,都要制作腊篾条,加工成条后放入冬水田中漤起,作为备用。
附近的几个生产队,甚至是临近的几个大队,都知道他的名气,无论是公用或是私用,只要给他带个口信就行,一定到时能够取货,同时,也借此机会故意多编制一些,剩余的好拿去集市卖,因他一生胆小怕事,怕别人说他不务正业。
他编的竹器精细、美观,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精到每一节竹的选材都要恰到好处,竹子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最好的是两三年生长期的,每根竹的中间段才是最好利用材料,竹青是从竹黄分离出来的外面部分,它是用来编制器具的主要原材料。细到一丝不苟,也就是每一根篾条或蔑丝,都要在他的手中经过篾刀的层层剥离,按照所编器具形状大小不同的要求,打磨加工成型后才能作为备用。经他编制出来的器具,都非常的美观大方,在别人的评价中,特别是他编的用作装鱼鳅、黄鳝的笆笼,取样非常漂亮,取材又好,加上编制工艺又高,方圆十里八乡只要见过用过的都认为是精品,并且,用过后都会小心翼翼的挂在空屋高处的墙壁上,生怕有什么损坏。
竹编工艺传至100年前,其竹编技法有人作过考究,汇集起来大约有150余种,以前从事竹编的匠人大多是为了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行业也名正言顺地列入了工艺美术的行列,但进入新世纪后,竹编工艺逐渐的暗淡下来,今天,其编织技艺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抛弃了篾匠,或是篾匠抛弃了竹,我无从考证!
曾经多少文人骚客,将清雅脱俗、高风亮节的品质寄情于竹上,多少年代,老百姓对竹的热爱,对竹的利用,传存于中华文明中,从吃竹笋、听竹声,再到编竹器,传承了多少代的手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具有生命力的原始文明,正被竹的替代品大量的问世,渐渐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绿色、环保、卫生的东西,被我们抛弃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竹在人们心目中的品质难道也就消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