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一对旅美夫妇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据美国。这对夫妇用历史的厚重感,以一个经历过“文革”洗礼的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勤奋、用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细节、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为我们另外一些普通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民主发展历史的窗口。
《林达作品系列·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作者的叙述通俗易懂,我们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过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自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书。我喜欢看书,但是却没有固定的类别,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杂志等都看,只要是作者的文笔不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个大概。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慨一番也就丢下了。更何况现在是电子时代猖狂的时期,我们大多数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变得迫不及待,而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许多。抬头一看,大街上、公交车上、休闲娱乐场所……上班族、学生、甚至小孩,谁人不是手捧手机在看的津津有味?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读书的时间却已然被这小小的手机占据了大多数!
这本书尽管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叙述,读起来却有些味道,没有激动人心的惊叹号,却煽情于不露声色之中。《我也有一个梦想》聚焦于种族问题,从阿姆斯达号的故事到南北战争,从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直到现在,穿透整个美国历史,作者用平民视角的叙述创造了这本书的精彩,直接用书信体发表,也就像一个熟悉的朋友在给我们讲异国他乡的事情。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大概是制度进步、法律进步之艰难,这种改变在美国,哪怕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或者顺理成章的小事,也可能掀起巨大的波澜。从林达的描述中,随处可见美国人对历史记录的尊重,我们需要历史,即便不谈进步,我们至少也不能因为遗忘而犯下同样的错误。近代史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应该遗忘,我们并非没有激动人心的岁月,更不缺少惨痛的教训,但我们除了虚伪的激情和可怕的沉默,还剩下多少沉甸甸的书写?今天正在发生的决定我们命运的一切,又有多少能为我们所知?如今,我们通过书籍、电视、网络倒是能近距离看美国了,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来个“近距离看中国”?